美国的“雨” 局地出现超级洪灾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有一个名叫“死亡谷”(Death Valley)的地方。它位于莫哈维沙漠的北部,紧邻北美最大的沙漠大盆地沙漠。

  在夏季,死亡谷和撒哈拉沙漠一样,是地球上最热、最干燥的地方之一。1913年7月10日,位于死亡谷的熔炉溪(Furnace Creek)气象站记录到57℃的高温,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地球最高温纪录。

  然而,这处沙漠却遭遇了洪灾。2022年8月5日,极端强降雨导致死亡谷国家公园山洪暴发,公园内道路被堵塞,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数十辆汽车被泥土掩埋,超过1000人被困在公园内。有气象学家称,这是“千年一遇”的历史性事件。

  今年夏季,美国遭遇了罕见的洪灾。据《卫报》报道,从7月底至8月初的11天内,美国遭遇了至少四场洪灾,几乎每一场都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极端事件,任何一年发生的概率大约都仅为0.1%。

  肯塔基州的“史无前例”

  “我爷爷快80岁了,(在这场洪灾中)他失去了一切——他从2岁开始就一直住在这所房子中。”来自美国肯塔基州诺特县的居民雷金·博伦对美国《时代》杂志称,“这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情况,我们以前从未面对这些。”

  自7月26日开始,美国肯塔基州东部连续多日遭遇极端降雨,河流暴涨、洪水泛滥。在阿巴拉契亚山区,短短48小时内降雨量高达20至27厘米,引发当地史上最严重的洪灾。据统计,从7月26日至7月30日,这一地区共发布了24次山洪预警。

  这场洪灾一直持续至8月初,肯塔基州州长贝希尔称这是“史无前例的”。洪灾导致大量房屋被毁、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数万个家庭断电,很多民众至今仍在等待救济。截至当地时间8月11日,洪灾已导致39人死亡,另有多人仍处于失踪状态。

  美国总统拜登7月29日宣布,肯塔基州洪灾为“重大灾害”,联邦政府将提供援助。8月8日,拜登和夫人吉尔视察了受灾地区,称当地景象“令人心碎”。

引发肯塔基州这场致命洪灾的,是连续的强降雨。肯塔基州地质调查局负责人、肯塔基大学环境科学教授威廉·哈内贝格(William Haneberg)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下旬肯塔基州的降雨量可能达到了千年难得一见的量级,这是导致这场洪灾异常严重的重要原因。

  据哈内贝格介绍,肯塔基州受灾地区每年的平均降雨量大约为110厘米至120厘米,但在这次洪灾中,一些地区几小时内的降雨量就超过了30厘米,而持续的暴雨很容易引发洪水灾害。此外,肯塔基州东部山谷狭窄、地势陡峭,一旦发生洪灾很难迅速逃生,这也是导致此次灾害遇难人数较多的一个原因。

  持续的暴雨直接引发了肯塔基州此次洪灾,但它的背后,气候变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手。哈内贝格称,肯塔基州此次洪灾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彰显了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我们无法说某个气象事件是由气候变化引发的,但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我们在肯塔基州经历的暴雨洪灾等极端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

  肯塔基州媒体LEX 18报道称,过去50年来,肯塔基州的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加。数据显示,从1970年至2016年,该州共出现59次总统宣布的灾难事件。哈内贝格称,研究显示,接下来几周或几个月内,类似7月底的极端降雨仍可能持续发生。

  美国今夏的“千年一遇”

  2022年夏天已经成为美国极端洪灾最严重的一年之一。据《福布斯》杂志8月10日报道,截至当天,美国已发生四起“千年一遇”的极端降雨事件,美国中西部和西部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山洪、泥石流威胁。

  除“死亡谷”、肯塔基州东部地区外,美国伊利诺伊州、密苏里州部分地区也经历了罕见的强降雨。

当地时间7月26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5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17.8厘米,打破了1915年8月17.4厘米的最高纪录。暴雨引发洪灾,道路、车辆、房屋被淹,至少1人死亡。圣路易斯市市长琼斯当天宣布全市进入紧急状态。

  8月2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暴雨,12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了20-30厘米,淹没了车辆、道路,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华盛顿邮报》称,这是美国中西部地区今年夏季第三起“千年一遇”降雨事件。

  “说这些强降雨事件是千年一遇的事件,是很合理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项目科学家安德烈亚斯·普雷因(Andreas Prein)对新京报记者指出,“很显然,受气候变化影响,20世纪中期千年一遇的洪水,现在可能每500年就会发生一次。”

  美国对于洪灾并不陌生,但气候变化无疑正在导致洪灾更频繁、更严重。据《卫报》报道,美国政府全国气候评估报告显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极端降雨事件增加了55%,东南部增加了27%。

  普雷因解释称,全球变暖导致空气中含水量增加,而这会导致出现更极端的降雨。据他研究,温度每升高1℃,降雨量可能会增加7%。“除此之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如导致热带气旋增加;它还会影响风暴的结构,而强风暴会扩大强降雨的范围。”普雷因称,“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洪灾发生的频度和强度,而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只会变得更糟糕。”

  美国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一个7月,多地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与此同时,美国大约51.4%的土地都处于干旱之中。其中,美国西部地区和加利福尼亚州仍然是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但在东北部,许多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短期干旱。

“美国同时发生洪水和干旱,是气候变化加剧带来的预期结果。”普雷因表示,“我们知道气候变化会加剧高温热浪从而导致干旱,我们也预计它会导致降雨的可变性增强。这意味着,降雨会以短期暴雨的形式出现,之后伴之以更长期的干旱。”

  “赌城”拉斯维加斯位于内华达州的沙漠边缘,是美国最干旱的城市之一。今年7月,由于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拉斯维加斯附近的米德湖水位降至193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彭博社8月18日报道,随着水位下降,米德湖干涸地段已接连发现5具人体遗骸,引发震惊。

  在这样的极端干旱下,拉斯维加斯7月底发生罕见的雷暴,极端强降雨几乎导致整个城市都被洪水淹没。“拉斯维加斯的洪灾表明,水文循环正在加剧。我们会遇到更多类似的集中性、短期强降雨。”普雷因表示。

  全球极端暴雨风险加大

  美国遭遇多场“千年一遇”的强降雨之时,全球多地也正在经历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

  韩国首都圈8月上旬经历了一场80年以来最大的暴雨。暴雨淹没了数千栋房屋,2000多个家庭被临时转移。这场暴雨共导致13人死亡,其中包括2名中国公民。这场灾害推动首尔市逐步禁止“寄生虫式”半地下室公寓。

  日本东北部地区8月上旬也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多地24小时降水量创下新高。持续的暴雨引发了洪灾、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超过54万人被迫转移。

  新西兰西部和北部地区近日连续三日遭遇特大暴雨,三个地区已进入紧急状态。据法新社报道,热带风暴在南岛地区带来超过30厘米的降雨量,导致河流决堤,房屋和街道被淹没。尼尔森市市长里斯称,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

加拿大气候科学家张学斌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全球很多地区都发生了强降雨引发的洪水事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其影响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局部性的。“大部分强降雨事件都是短时间内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出现的,由此引发了洪水灾害。”

  张学斌认为,这类城市强降雨引发洪水灾害频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导致城市里缺少树木和土壤,集中的降雨过后水无法及时排出或被吸收,导致发生洪水灾害。二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很多地区的极端降水强度增加,一旦降水超出地区承受范围就易引发洪涝灾害。

  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仅让许多地区出现罕见的洪水灾害,也让一些洪灾多发区的灾害更加严重。

  在南亚地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国家今年都遭遇了严重的洪水灾害。自6月中旬以来,由于连续遭遇暴雨袭击,巴基斯坦各地出现了城市洪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等灾害。巴基斯坦国家灾害局8月17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天,已有近700人因暴雨灾害死亡,超过100万人受到灾害影响。

  在孟加拉国,卫生服务总局的数据显示,从5月中旬至8月中旬,该国已有140人因洪水灾害死亡。在阿富汗,据新华社报道,过去几个月来已有多个省份发生严重洪灾,造成200多人死亡。

  在中东地区,自7月中旬以来,持续的暴雨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也门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门洪灾清查委员会8月17日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当天晚间,洪水等灾害已累计造成106人死亡,2000余幢房屋受损。

在非洲,苏丹全国民防委员会发言人8月18日表示,自5月雨季开始以来,该国已有77人因暴雨洪灾死亡。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15日表示,据估计,苏丹共有13.6万人受到洪灾影响。此外,乌干达、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都遭遇了暴雨洪灾侵害。

  “可以看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的极端降雨事件都在增加,这意味着洪水等灾害发生的风险也在增加。”普雷因称。然而,普雷因注意到,这样的风险对于全世界各地区都存在,但工业化国家的很多城市都在努力适应这种日益增加的风险,很多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导致其受灾更加严重。

  事实上,这也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时,愈发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多位专家指出,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时,历史碳排放量最少的欠发达国家却是受影响最大的,它们对自然生态的依赖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迫切需要发达国家加大气候适应资金的支持力度,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未来“特大洪灾”之危

  城市局部地区暴雨引发洪水灾害固然需要警惕,但气象专家更担忧的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一些地区出现超级洪灾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150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megaflood),超过4000人遇难,大约三分之一的州资产受损,八分之一的房屋被完全淹没。洪水过后,加州四分之一的经济被摧毁,整个州陷入破产。

  150年后,最新研究显示,加州可能再次面临“特大洪灾”,届时该州损失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气候科学家在科学期刊《科学先端》(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加州未来40年内面临灾难性洪灾的几率倍增。一旦发生,这样的洪灾将是当代人前所未见的。

  报告作者之一、UCLA气候科学家丹尼尔·斯温解释称,“特大洪灾”指的是一场在广大区域内发生的非常严重的洪水事件,将对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他进一步指出,这场洪灾可能和肯塔基等地今夏遭遇的千年一遇洪灾相似,但波及范围将更广,极有可能是一场影响整个加州的灾害。

  这样规模的洪水将把加州低洼地带变为“内陆海”,有可能完全摧毁洛杉矶、橘郡等低洼地区。研究指出,这场灾难或将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这项研究是“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景象”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种可能的极端洪水现象:一种是基于历史气象数据;一种是基于对本世纪末的预测气象数据。

未来“特大洪灾”之危

  城市局部地区暴雨引发洪水灾害固然需要警惕,但气象专家更担忧的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一些地区出现超级洪灾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150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megaflood),超过4000人遇难,大约三分之一的州资产受损,八分之一的房屋被完全淹没。洪水过后,加州四分之一的经济被摧毁,整个州陷入破产。

  150年后,最新研究显示,加州可能再次面临“特大洪灾”,届时该州损失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气候科学家在科学期刊《科学先端》(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加州未来40年内面临灾难性洪灾的几率倍增。一旦发生,这样的洪灾将是当代人前所未见的。

  报告作者之一、UCLA气候科学家丹尼尔·斯温解释称,“特大洪灾”指的是一场在广大区域内发生的非常严重的洪水事件,将对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他进一步指出,这场洪灾可能和肯塔基等地今夏遭遇的千年一遇洪灾相似,但波及范围将更广,极有可能是一场影响整个加州的灾害。

  这样规模的洪水将把加州低洼地带变为“内陆海”,有可能完全摧毁洛杉矶、橘郡等低洼地区。研究指出,这场灾难或将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这项研究是“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景象”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种可能的极端洪水现象:一种是基于历史气象数据;一种是基于对本世纪末的预测气象数据。

  

在“历史模式”下,加州可能出现上述的“特大洪灾”;在“未来模式”下——也即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全球变暖加剧,这场洪灾的各方面情况都将更加严重,包括更强、更长时间的集中降雨等。

  对于这项研究,普雷因十分认可。他表示,加州在19世纪发生了毁灭性的超级洪灾,幸运的是20世纪并没有出现类似的灾难。“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特大洪水再次发生只是时间问题。也是因为气候变化,一旦特大洪水再次来临,它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严重洪水灾害,普雷因认为,各国需要有更好的灾害预警系统,同时建立灾害应对机制,以帮助民众尽快从这类极端灾害中恢复。与此同时,国际社会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气候变化对洪水和其他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哈内贝格也强调,全球范围内类似暴雨洪灾等极端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未来也将持续出现,这是气候科学家的一个普遍共识。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做好预警,通过建造堤坝、防洪墙等减小洪水对人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幅度减排,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步伐。“做到了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减少。”

4条评论

  1. virectin posologia levofloxacino infeco urinaria The program said it had advised all members still in Zanzibar to remain vigilant and anyone due to fly there this weekend had been given the option to volunteer at a different project, but all had chosen to travel to Tanzania viagra interactions Only 2 of 30 residents correctly answered the question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